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公益 > 最新资讯

图文信息

  • 不幸感染了艾滋病,还能活多久?真实

  • 世界第一例艾滋病病例:从隐秘到发

  • 艾滋病患者过年期间漏服1次药物,

  • 病毒衣壳的秘密:HIV-1如何“撕裂

  • 和艾滋病人一起吃饭真的不会传染

  • 艾滋病急性期有什么症状?有哪些不

世界第一例艾滋病病例:从隐秘到发现的过程

地区:乌市沙区来源:互联网发布者:高翔时间:2025-02-24 23:38:45点击:604
 

现如今,艾滋病(HIV/AIDS)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大流行病了,全球各主权国家,几乎都有艾滋病感染病例和死亡病例的记录。

截至到2023年底,全球艾滋病感染人数已达到3990万,全球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的人数达到了4230万(3570万-5110万)。

每年全球约有 130-150万人新增HIV感染者,每年有60万-80万人因艾滋病相关并发症死亡。

不得不说,今天艾滋病仍然是全球公共卫生体系面临的巨大挑战‌。

世界上第1例艾滋病病例是怎样被报道的?艾滋病又是如何进入被人类发现的呢?今天就来简单聊一聊:

世界上第1例艾滋病病例是怎样被报道的?

时间回溯到1981年,艾滋病初现

1981年,美国疾病控制与中心(CDC)在《预防控制周报》(MMWR)上发布了一篇病例报告。在这篇文章中,CDC报告了5例洛杉矶男同性恋因罕见肺炎(卡氏肺囊虫肺炎,PCP)而住院治疗,并且这些人都出现了免疫系统缺陷的症状。但这些病例没有特别明显的关联,专家们也只是建议关注这一“神秘疾病”。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

最初,大家都没有意识到这会是某种恶性传染病的开端。因为这些病患虽然都有免疫系统损害的症状,但他们并没有常见、已知的的传染病史。

随着报道的不断增加,更多的病人开始呈现类似症状,专家们才意识到,可能是某种新的病毒正在人群中悄悄蔓延。

1982年,艾滋病(AIDS)的命名

一开始这种传染病并没有特别正式的名字,很多人单纯的污名化这种疾病,称其为“GAY CANCER-同志癌”

直到1982年,这种疾病才得到了正式的名称:艾滋病(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顾名思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这个名字反映了艾滋病最显著的特点——免疫系统的渐进性崩溃。

与此同时,科学家们开始怀疑,是否存在一种未知的病毒正在破坏人体的免疫防线。

直到1983年,法国科学家卢克·蒙塔尼耶(Luc Montagnier)和巴尔多(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首次分离培养出一种新的病毒——后正式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这一发现,几乎在同一时期也得到了美国科学家安东尼·福奇(Anthony Fauci)团队的确认。

1980-90年代,艾滋病开始全球蔓延

80年代初期,尽管艾滋病病毒的存在逐渐得到了医学界的确认,但世界大多数人对此知之甚少,甚至很多人一度将其误认为只有“男同性恋”或“吸毒者”才会染病,因此艾滋病最初的病例报道存在严重的社会偏见,也并没有引起大众们的关注。

1982年和1983年间,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报告显示,艾滋病病毒的传播不仅仅局限于男同人群,还开始出现在其他社会群体中,包括异性恋人群。

1983年5月9日,全美报告的艾滋病患者有1410人。包括57.4%的白人、21.6%的黑人和5.6%的海地人。此外,包括法国、荷兰、瑞典、比利时和英国在内的16个国家的103人也被报告患有这种疾病。

1985年,随着更多病例的爆发,艾滋病开始进入全球公共卫生关注的议程。

随着艾滋病的蔓延,当更多人得知艾滋病是一类无法治愈的“绝症”时,人们开始陷入了深深的恐慌。

后续人们发现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等体液,通过性接触、共用针具和母婴传播等方式传播。

与此同时,全社会对性传播、男同性恋等话题的高度敏感,导致了很多误解与歧视,甚至美国的“性解放运动”几乎同一时间偃旗息鼓。

1985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第一款艾滋病检测试剂,标志着全球对艾滋病的早期筛查工作正式启动。
人们对艾滋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逐渐步入正轨。
到了1980年代末期,已经有8.9万名美国人死于艾滋病并发症。
直到1996年,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发明了“鸡尾酒疗法”,即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通过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来治疗艾滋病,人类终于有了用于治疗艾滋病的系统方法。
随着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普及,全球艾滋病患者的死亡率和传播率开始大幅度下降。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可以有效控制病毒载量,减少对外传播,并显著改善感染者的生存寿命和生活质量。
现在更多、更好、服药更方便、副作用更小的ART药物已经问世,艾滋病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类有药可治,有药可控的“慢性病”。
另外,基因编辑、免疫疗法、开发艾滋病疫苗等新兴技术的研究也为艾滋病治愈带来了希望。

 

【责任编辑:阿杰 邮箱:xjpop@vip.qq.com】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疆男孩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转载仅限于非商业性信息传递之用,如无特别声明,本站转载之各种内容之版权均属其著作权人所有。如果我们的转载行为侵犯了您的正当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最短的时间内删除,并致以歉意。
新疆艾滋病检测:13999198395|感染者互助QQ群:548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