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倾向的科学定义,是“持久性的对一个或两个性别产生的情感、浪漫和性吸引。”(Sexual orientation refers to an enduring pattern of emotional,romantic, and/or sexual attractions to men, women, or both sexes.)
性倾向不是一种选择,也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性倾向分为异性、双性和同性倾向。现在有人提出“无性倾向”,但这个概念还未被科学界普遍接受,也还没有很清晰的科学定义。
有些学者认为,人类性倾向是一个谱带,所有的人都在“纯粹”异性恋与“纯粹”同性恋之间。关于这个概念,有很多误解,其中有些是因为定义混淆,下面会详细谈到。
大家常常听到的关于性少数群体的词汇是LGBT,分别指女同、男同、双性倾向及跨性别。从性少数群体征求权益角度,这些不同的群体联合在一起是有深远意义的。但从科学角度,应该指出的是跨性别并不是一种性倾向,而是一种性别认同,这是两个并无必然关系的概念和现象。也就是说,在跨性别人群中,同样有异性倾向、双性倾向和同性
倾向。有些人由于误解和迷信,把同性倾向与跨性别混淆。有些年轻同志,甚至以为可以通过变性来面对社会压力,使其与自己的同性爱人在一起。实际上如果真的变性,这个爱情也就不可能了。由于跨性别不属于性倾向,所以本文不会谈到太多。
1性倾向在人口中的分布
关于同性倾向在人口中的分布,有很多推论和假说,最低的低于1%,最高的在10%。这些差异,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于性倾向的定义。有些早期研究,没有清晰地区分性倾向与性行为。比如金赛在1948年做的报告中,提到男性中有10%左右的人,曾在青少年期与同性有过性接触。这被很多人理解为人口中(至少男性人口中)有10%同性倾向
的人。现代科学研究对于性倾向的定义是更成熟的,性倾向的判断标准不再仅仅以性行为为依据。导致数据差异的另一个常见因素,是宗教理念的影响,比如很多保守基督教派宣扬同性倾向在人口中低于1%。在中国,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极端民族主义。有些人认为承认中国有同性恋,是对“华夏文明”的侮辱。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
了社会上流行的一些对于性倾向比例的偏见和迷信。
关于双性倾向,同样有很多误解。很多人对于上面提到的,性倾向分布是一个谱线的说法,有错误理解,认为既然金赛认为所有的人都在“纯粹”异性恋与“纯粹”同性恋这两个极端之间,那么说明大部分人是双性倾向。有这种错误理解的人,往往以金赛的报告为依据,而实际上金赛本人是反对这种说法的。实际上,现代研究结果指向性倾向
确实是二元化的,也就是说大部分人是处于接近“纯粹”异性倾向的位置,一小部分人处于接近“纯粹”同性倾向这个位置,也有一小部分人处于中间位置(即双性倾向)。
现代研究,综合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以及人口统计结果显示,异性倾向约占总人口的95%,同性倾向约3-5%,双性倾向约1-2%。
2性倾向与性行为、自我认同和社会角色
上面说到,性倾向是“持久性的对一个或两个性别产生的情感、浪漫和性吸引。”这与其他与性有关的概念,比如生理性行为,自我性定位和社会性角色,是有明显的区别的。②虽然科学界的对于性倾向的共识指出,性倾向是持久性的,不可改变的。但对于人类来讲,性行为是高度可控的。所以一个人完全可以有与性倾向不相符合的性行为。
也就是说,一个异性倾向的人,可能涉入同性性行为,而一个同性倾向的人,可能涉入异性性行为。所以,区分性倾向与性行为,是很重要的。比如一个同性倾向的人可能选择与异性有性关系甚至结婚,这只说明他/她的性行为对象是“异性”,并不意味他/她的性倾向“变为”异性倾向。
在中国,有些人相信所谓“假性同性恋”或“境遇性同性恋”,他们举例认为军队里、寺庙里,有些人是同性恋,但离开之后,就不再是了,并以此来证明性倾向是可以改变的。这也是典型的将性倾向与性行为混淆的例子。这些人中很多只是在特定环境里,由于缺乏接触异性的机会,所以介入同性之间的性行为。他们从未属于同性倾向。
3如何判断性倾向
现代科学研究显示,性吸引一般在儿童期间(7-10)即已出现。性倾向的出现,并不须要有性行为或感情关系经历。有些人错误地以为,如果没有尝试过,性倾向就无法判断。性倾向实际上是一种直觉,即使一个人在还没有任何性经验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判断自己的性倾向。
那么,性倾向的判断是如何做到的呢?上面说过,性倾向的定义是指对于某个性别(或两性)的性欲望和感情欲望。所以判断性倾向,两个因素都需要具备。也就是说,不能仅仅依靠一个人的性行为判断。比如有些年轻人,为了试探身边的一个人是不是同性倾向,会在睡觉时去挑逗一个人,也有时是在清醒时为一个人提供性服务。这样的试
探,是并不能判断一个人的性倾向的。年轻男性每天清醒阶段,会勃起300多次,很多人自己都无意识。很多人仅仅通过机械摩擦,就能勃起甚至达到性高潮,所以仅依靠性行为判断性倾向,是完全不可靠的。
反过来,有些人常用“喜欢”形容自己过去的经历。我经常收到年轻同志的来信,说自己幼时曾“喜欢”异性。但喜欢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同性倾向的人,完全可以喜欢异性,也能有很深层的友谊,但如果不具备性吸引,那显然也与性倾向无关。
网上流传一些所谓可以测试一个人的性倾向的方法,都是不具备科学意义的。性倾向是只有本人自己,通过自己的直觉,感觉性吸引和感情欲望,才能做出判断的。
4双性倾向
社会上乃至性少数群体内,对于双性倾向有很多误解和偏见,也有不同程度的歧视。这些大多反映在两个极端,一部分人相信所有的人都是双性恋,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根本不存在双性恋这样一种现象。当然这两种看法,都是错误的。
前一种想法,仍旧是因为对于性倾向定义的理解有问题。比如有些人以为,如果和两性都能够发生性行为,就说明一个人是双性倾向,如果按照这个定义,确实绝大多数人,至少在特定环境下都能够做到,但如上文所述,性倾向是不能仅仅以性行为为依据来判断的。事实上,双性倾向的人,是可以从两性中任何一个获得性和感情方面满足的。所
以,真正的双性倾向的人,并不必须同时在生活中发生与两性的性关系,绝大多数双性倾向的人,在生活中的任何阶段,是可以与异性或者同性建立稳定的一对一关系的。
否认双性倾向的存在,也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这些否认的存在,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有些自称是双性倾向的人,确实是实际上是同性倾向而不能接受自己的人,甚至有些人以双性倾向为借口,解释自己为什么在有了固定的异性情感关系甚至婚姻之后,还在关系之外有同性关系。
科学界对于双性倾向的存在是有定论的,对于其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也有足够的统计达成共识。
另外一点也应该提到,学术界有些人曾认为,双性倾向意味着对于两性的性兴趣是大约对等的,这个看法现在已不再被科学界接受。性倾向从很大角度上,并不具备可量性,所以对于两性各自的吸引程度,已不再被看作判断双性倾向的标准之一。
【责任编辑:徐强 邮箱:806818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