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倾向与同志,严格地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同性倾向是 homosexual orientation的翻译,同志则约相当于gay。虽然在日常生活中,这两种称呼有时混用,但前者是内在的,自己不可控制的特征,后者则包含自我认知的成分。也就是说,一个人有可能是同性倾向,但由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在人生很晚的时候才意识到,甚至终身都无意识。这些人仍然是同性倾向,但可能完全以异性倾向的社会角色生活着。
同志一般是指同性倾向并且自己已经意识到,并且有不同程度的自我接受的人。
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倾向的早晚,与个人经历、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有很大的差异。这就是虽然科学界对于同性倾向在总人口中的分布已有共识,但具体在每个文化中,“同志”的比例却有很大差异的原因。
中国近年来一再流传的所谓“同性恋越来越多”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对这个问题缺乏知识造成的。实际上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开放,越来越多的同性倾向的人更早地意识到自己的性倾向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敢于在自己生活中(或至少在一定范围内)以自己的真实本质生活,才给人这个所谓“同性恋越来越多”的印象。
自我认知,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谱带,从勉强、无可奈何的接受自己,到以自己的性倾向为自豪,这个改变对一个人的生活、心态、感情关系的状态等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性倾向却不能良好地接受,就可能出现焦虑、自卑、自我怀疑等等,会严重地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所以推动良好的自我认知是每个同志个人和同志群体的一项重要任务。
科学界迄今为止还未发现性倾向的具体成因,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性倾向是先天或在出生后不久就已决定的。具体的影响因素,包括基因、激素、和受前两个因素影响的大脑结构。
过去的三十多年中,有数百项科学研究,指向性倾向是先天生理因素造成的,但由于这些研究前后时长几十年,而且大多并非出于研究性倾向成因的宗旨,而是在研究其他课题时偶然发现的,所以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讲,下结论比较困难。有幸的是,去年一位英国神经学家Simon Levay出版了一部书,综述了近年来关于性倾向成因的各种研究和理论,爱白正在将此书翻译成中文,希望能在明年出版。如果有人希望读英文原著,此书的信息如下:
Gay, Straight, and the Reason Why: The Science of Sexual Orientation Simon LeVa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1 edition (September 29, 2010)
关于基因,这里应该解释一下。近年来的科学研究,转变了科学界对于基因与生理现象之间关系的态度。之前人们曾认为每个基因像是一个开关,影响着一个生理现象,所以曾有人预言某一天可能会发现一个gay基因。但随着人们对基因的进一步研究,现在发现实际上基因与生理现象之间的关系是交错复杂的。一个基因往往影响着多个生理现象,而一个生理现象也可能受多个基因影响,所以也许永远也不会出现一个所谓“gay”基因。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可能发现性倾向生理成因,只是有可能原因不仅仅是单一基因。
1心理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提出的理论,认为童年时期的家庭状况,能够导致同性倾向。但在社会心理学有了现代调查研究手段后,这个假说已被推翻。不幸的是现在还有人相信,不仅给很多同志带来心理伤害,也导致很多同志父母经历无谓的愧疚和焦虑。
2性经历 曾有人认为,一个人的早期(甚至童年)的性经历,能够影响性倾向。比如有人相信被异性拒绝、童年时被性强暴,能够导致同性倾向。这与上面一点一样,在有了现代科学统计之后,被发现对性倾向没有影响。
3社会建构 社会建构理论,对于理解性倾向的社会意义、与所谓主流社会的关系,社会角色及标签对人的影响,有极大的贡献。但对于一个个体如何成为某一性倾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现在有些人解读社会建构,认为性倾向都是社会加 人的标签。且不论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建构”成为同性恋是多么可笑的说法,这样的解读,忽略了成千上万的同志的切身经历,他/她们大多从幼年就直觉地知道自己与他人不同,这不是社会建构所能解释的。
绝大多数人的性倾向,是终身不变的,但也有一些人,尤其是女性中,性倾向有一定的流动性。不过有一点应该清晰地指明,科学界对此也有共识,就是性倾向不可能主观改变,不论是通过本人努力还是通过外界干预的方式。
在西方,有些宗教势力一再企图“治疗”同性倾向,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显示这种“治疗”有任何效用,而且往往会给人带来身心伤害。③
在中国,也有些人由于缺乏现代科学知识和贪图利益,在提供所谓“治疗”。他们声称将很多人治的“结婚了”,我想大家都可以理解,这是多么可笑的“治疗结果”。
【责任编辑:徐强 邮箱:806818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