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V病毒入侵人体的关键靶点是CD4+T淋巴细胞(人体免疫系统的指挥官),HIV阻断药则通过多靶点作用阻止病毒复制扩散。其核心机制包括:
抑制逆转录酶:干扰病毒RNA转化为DNA的过程;
抑制整合酶:阻止病毒DNA进入细胞核整合宿主遗传信息的过程;
防止病毒扩散:高效抑制病毒复制,阻止病毒经血液及淋巴循环途径扩散。
病毒进入人体后,需经黏膜感染局部免疫细胞,再通过淋巴系统扩散至全身。阻断药在病毒尚未进入血液前(暴露后24-72小时)截断这一进程,最终通过人体代谢清除局部感染细胞。

HIV的生命周期
图中1-3表示病毒正在识别入侵靶细胞,4→5为HIV的逆转录(以病毒RNA为模板“组装”出病毒DNA),6→7为HIV的整合(病毒DNA“嵌入”宿主细胞的DNA)。目前全球已上市的不同抗HIV药物可覆盖HIV生命周期的不同环节。

HIV病毒在暴露后的72小时内经历三个关键生物学阶段:
1、黏膜入侵阶段(约0-24小时)
病毒侵入人体后,识别捕捉表面含有CD4分子的靶细胞(例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此时期病毒的感染与复制仅局限在局部组织的个别细胞中。
2、淋巴系统迁移阶段(约24-48小时)
局部感染的靶细胞或子代病毒可经淋巴回流途径迁移,主要目标“入侵”免疫细胞的“巢穴”-淋巴结,感染进一步扩大。
3、血液播散阶段(约48-72小时)
病毒在各淋巴结“扫荡”后,会在淋巴结及部分免疫细胞中建立“病毒储存库”,此时病毒复制呈指数级增长,每日可产生10^9个新病毒,同时大量子代病毒可进入血液循环进一步扩散,继续“入侵”各器官或组织并建立“病毒库”,此时“终生携带HIV”已不可避免。
不同时间的阻断成功率:
0-2小时:药物浓度快速达峰,直接中和游离病毒(阻断率>99%)
2-24小时:抑制病毒在局部淋巴结的早期复制(阻断率92%-95%)
24-72小时:阻止已整合病毒的系统性扩散(阻断率82%-89%)

在被感染之后的数周时间内的整个感染过程。绿色代表被感染的T细胞,以及形成的病毒学突触和被包裹的病毒;中间蓝色代表尿道上皮细胞;红色代表巨噬细胞;黄色代表基质;黄色小圆圈代表巨噬细胞释放的HIV;红色小圆圈代表潜伏在巨噬细胞里的HIV。
超过72小时后,病毒已完成血源性播散并在全身建立病毒储存库,此时药物难以穿透组织屏障清除潜伏感染细胞,阻断成功率显著降低。因此,暴露后每延迟1小时服药,病毒扩散风险增加约2.3%(基于病毒迁移速度0.5-1mm/h的淋巴管运输速率计算)

呕吐:
若1小时内呕吐需全量补服,超过1小时无需补服。
(大部分抗病毒药物在服药后 1小时内开始被吸收,1小时内呕吐并补服可确保有效血药浓度;超过1小时后补服可能导致药物过量。)
漏服:
12小时内发现:立即补服并继续疗程。
超过12小时:按之前服药时间正常服用下次剂量。

强调理性看待不良反应:
任何药物均有不良反应,目前首选暴露后预防药物,安全性高、适应性强,肝肾损伤风险低、负担小,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一般不会出现主观不适。
部分人群可能出现消化道反应、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皮疹等,通常自行消退,无需特殊处理。
若遇症状加重或不可耐受,建议及时专科就诊。

饮食、饮酒/咖啡/茶、吸烟
饮食无忌口,不需要忌食海鲜、生冷、辛辣等食物,可随餐/餐前/餐后或空腹(指禁食至少6-8小时)服药。
可以饮酒/咖啡/茶、吸烟。酒精、咖啡因、茶碱、烟草与PEP不存在相互作用,饮用量和吸烟量的多少与PEP预防效率没有必然关系,但酗酒可能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例如漏服、错服、呕吐等),因此可在给予PEP后间隔至少2h饮酒以降低依从性不良事件的发生。
健身补剂/保健品
未予PEP时,蛋白粉、氨基酸、肌酸、氮泵等也存在增加肾脏负担的风险。但具体是否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尚无绝对定论。无基础肝肾衰竭疾病时,通常无需停止。
左旋肉碱、育宾亨等燃脂辅剂与PEP不存在相互作用,可以同时应用。
辅酶Q10、复合型维生素、水飞蓟宾/奶蓟草等常见保健品/膳食补充剂与PEP不存在相互作用,可以同时应用。
可因外源性摄入导致部分随访检验项目异常。
护肝/护肾药物或保健品
不推荐预防性使用护肝护肾药/保健品,例如:双环醇、多烯磷脂酰胆碱、水飞蓟素、谷胱甘肽、甘草酸类、金水宝、海昆肾喜等。
上述药物理论不存在高风险相互作用,因其他疾病使用时请遵医师医嘱。

这些情况必须用药:

这些情况无需恐慌:
完整皮肤接触体液
接吻/共用餐具
正确使用安全套(破损除外)
预防才是最好的保护
HIV阻断药是关键时刻的救命工具,但它不是放纵的借口,更不是日常的护身符。每一次高危行为都是与风险的赌博——即便阻断药能提供一次补救,身体的代价和心理的压力依然存在。
真正的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
发生性行为时,全程戴套;
定期检测,了解自己和伴侣的健康状况;
避免共用针具。
阻断药的存在是为了给意外兜底,而不是给冲动买单。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预防永远比补救更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