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好奇,艾滋病患者中到底有多少男女异性恋和男男同性恋呢?艾滋病是否与性取向有关呢?
简单来说,艾滋病是一类全人群普遍易感的恶性传染病,不论什么性别,什么种族,什么性别,什么性取向,什么年龄,大家几乎都是艾滋病的“易感人群”。
但又不得不说,不同的性取向在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感染率上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
今天,我们就要探讨这个敏感而又重要的话题——艾滋病患者中异性恋与同性恋的比例?
截至 2024 年 6 月 30 日,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AIDS患者1 329 127例,报告死亡474 006例。
2024年第二季度(4-6月)报告新增HIV感染者/AIDS患者29 135例,本季报告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中,HIV感染者男女之比为3.3∶1,AIDS患者男女之比为3.8∶1;15岁以下HIV感染者49例,AIDS患者13例。
从报告中可以看的出来,我国新增艾滋病感染者中,大部分是男性患者。
2024年第二季度报告的 HIV感染者/AIDS患者中,经男女异性性传播 21 334例(73.2%);经男男同性性传播 7 006例(24.0%);经注射毒品传播 45 例(0.2%);经母婴传播 21 例(0.1%);经性接触加注射毒品传播 15 例(0.1%);传播途径不详 714 例(2.5%)。

从报告中可以看的出来,我国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经不洁性行为(男女/男男)传播,占比高达97.2%,其中经异性性传播占比73.2%,同性性传播占比24.0%。
每年的新增艾滋病感染者中,男女异性性行为和男同性性行为传播的比例分别从2009年的48.3%和9.1%变为2024年第二季度的73.2%和24.0%,男男性行为占比显著增加。
另外,在一些特殊人群中,男男同性占比可能更高,艾滋病青年学生感染数据:
2023年,全国新报告15-24岁青年学生艾滋病病例为3010例。其中,男性同性传播占84.7%,男女异性性传播占14.0%,男女比例为34.4:1。
总体来看,我国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仍然是男女异性性传播,男男同性性行为传播占比虽仍不及男女异性性行为,但仍然需要特别注意。
关于艾滋病患者中的异性恋与同性恋比例,2019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报告:美国男性中约有60%的艾滋病新感染病例来自男同性恋或双性恋男性,这一比例在许多其他国家也表现得比较一致。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男男同性恋(MSM)和双性恋男性群体在HIV感染中的占比较高,尤其是较发达国家。
与此同时,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的数据:全球约有60%的HIV感染者来自男女异性恋群体,这一数字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这些数据表明,虽然男同性恋群体的HIV感染比例较高,但艾滋病并非只限于某一性取向群体,异性恋者同样面临较高的感染风险。
为什么男同性恋群体的感染比例较高?
简单来说,男同性恋群体感染HIV的比例相对较高与性取向无关,但是与男男之间特殊的性行为方式强相关,影响男同感染风险的因素有:
男男性行为风险较高:男同性恋的肛交行为比异性恋中的阴道性交行为更加容易导致HIV传播。因为肛门黏膜相对脆弱,容易受伤,HIV病毒更容易通过这些微小的伤口进入体内。
病毒载量较高:研究表明,男性同性恋群体中,HIV阳性者的病毒载量较高,传播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相对更活跃的性行为:男男之间,大家对于新的性伴侣接受程度更高,更容易发生陌生人之间性行为。与此同时,因为不考虑怀孕等因素,更容易发生无保护性行为。
男同“污名化”一直存在:男同性恋群体相当一部分人发生“不洁性行为”后没有及时进行HIV检测,社会上对同性恋群体的排斥也使得一些人缺乏及时接受检测和治疗的机会。
长期以来,由于同性恋群体艾滋病感染率较高,社会上流传着“艾滋病=同性恋”的误解。
这种污名化的观念,不仅加剧了对男同性恋者的歧视,也使得许多异性恋者忽视了自己的防护措施。
无论是同性恋者,还是异性恋者,都可能因为各种“高危行为”导致艾滋病的传播。艾滋病与性取向并没有直接的关联,任何性取向都可能感染HIV。
【责任编辑:阿杰 邮箱:xjpop@vip.qq.com】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疆男孩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转载仅限于非商业性信息传递之用,如无特别声明,本站转载之各种内容之版权均属其著作权人所有。如果我们的转载行为侵犯了您的正当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最短的时间内删除,并致以歉意。
新疆艾滋病检测:13999198395|感染者互助QQ群:548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