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公益 > 最新资讯

图文信息

  • Rush,增加感HIV风险!

  • 手上有水泡破了,接触艾滋病人血清

  • 中国艾滋病流行的“罪魁祸首”是

  • 当达到“U=U”时,血液会传播HIV吗

  • 中国艾滋病疫情:最严重的十大省市

  • HIV病载检测不到,是不是艾滋病“

治疗后CD4上升不好怎么办?曹玮教授解读《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3年)》

地区:鄯善县来源:互联网发布者:高翔时间:2023-12-12 19:22:26点击:

点上方蓝字感染医线关注我们,
然后点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编者按:尽管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改善了HIV感染者的预后,但仍有部分患者达到长期病毒学抑制后仍无法获得免疫功能重建,表现为长期CD4+ T细胞计数水平降低。这些免疫重建不全或免疫无应答患者(INRs)的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和非艾滋病并发症风险增加,是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在近日举行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艾滋病、丙型肝炎学术会议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曹玮教授对《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3年)》进行解读。《感染医线》整理如下。

 

截至2022年,我国现存艾滋病患者122.3万例,每年新发HIV感染者超10万例,死亡约3万例[1]。艾滋病的防控和诊治仍不能松懈。HIV感染者接受有效的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后达到病毒学抑制,CD4+ T细胞计数恢复至500/μL以上或接近健康人,可认为治疗后免疫重建良好[2]。但临床中仍有部分HIV感染者免疫重建不全,其发生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和非艾滋病并发症的风险均显著增高,预后不佳。

目前,有关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的名称、定义尚不统一,此类人群的早期识别困难,缺乏规范的干预措施。为此,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艾滋病丙肝学组基于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撰写发布《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临床诊疗专家共识》。对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的定义与诊断要点、预警指标与危险因素、机会性感染风险、非艾滋并发症风险、治疗前评估指标、抗病毒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机会性感染/肿瘤预防、免疫监测等9个临床问题形成推荐意见。

 

1、定义与诊断要点

临床问题1

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的定义与诊断要点有哪些?

《共识》建议

接受ART 4年以上的患者,外周血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VL<50拷贝/mL)超过3年,CD4+ T细胞计数仍持续低于350/μL。同时除外其他可能导致CD4+ T细胞计数长期低下的原因,如已知类型的免疫缺陷或免疫低下、慢性病毒感染、血液肿瘤性疾病、期免疫抑制药物使用等。

推荐强度,证据级别

B,2a

 

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的诊断要点:

• 接受ART 4年以上;

• 外周血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VL<50拷贝/mL)超过3年;

• CD4+ T细胞计数持续低于350/μL;

• 同时除外其他可能导致CD4+ T细胞计数长期低下的原因,如已知类型的免疫缺陷或免疫低下、慢性病毒感染、血液肿瘤性疾病、长期免疫抑制药物使用等。

文献报道中,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中免疫重建不全的定义不同,发病率差异较大,波动于9%~45%不等(参考文献见下表)

《共识》对免疫重建不全的定义和诊断中的两个关键要素是ART 4年和CD4+ T细胞计数低于350/μL,主要基于研究表明,ART 4年后,CD4+ T细胞计数的增长将进入速率显著降低的平台期,对于第4年CD4+T细胞计数仍然低于350/µL的患者,其5~8年的CD4+ T细胞计数平均恢复速率仅为20/µl/年[3-4]

免疫重建不全患者最重要的临床特征为长期外周血CD4+ T细胞计数低,不良临床结局的发生率总体高于免疫重建良好者(CD4+ T细胞计数>500/µL)[5]。免疫重建不全的发病机制复杂,包括:病毒储存库持续存在、肠道菌群异位、CMV共感染导致的免疫激活;胸腺输出减少;淋巴组织结构改变、纤维化;HIV直接破坏CD4+ T细胞等。

 

2、危险因素与预警指标

临床问题2

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的危险因素/预警指标有哪些?

《共识》建议

艾滋病INR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如基线CD4+T 细胞计数、性别、年龄、地区、ART方案、ART时间、基线病毒载量、WHO分期等;其中基线CD4+T细胞低,年龄较大是INR的重要危险因素。

推荐强度,证据级别

B,2a

 

一项纳入35项研究的系统回顾显示,基线CD4+ T细胞是免疫重建不全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在不同模型的研究中,均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6]。另一项纳入26项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年龄偏大是CD4+ T细胞增长不良的危险因素,老年患者治疗后1年、2年、4年的CD4+ T细胞计数增长均低于年轻患者[7]

 

3、机会性感染风险

临床问题3

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的机会性感染风险如何?

《共识》建议1

INR患者的机会性感染风险高于免疫重建良好的HIV感染者,应密切关注患者感染相关表现。

推荐强度,证据级别

B,2b

《共识》建议2

INR患者治疗后CD4+ T细胞计数增加50/μL对应临床结局风险降低。

推荐强度,证据级别

B,2b

 

免疫重建不全和免疫重建良好患者对机会性感染的敏感性不同。研究显示,CD4+ T细胞<350/µL的患者,其机会性感染发生率增加,尤其是CD4+ T细胞<50/µL的患者机会性感染率高达21.1%,是>500µL患者(2.0%)的10倍。

 

4、非艾滋并发症风险

临床问题4

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的非艾滋并发症风险如何?

《共识》建议

INR患者的非艾滋并发症风险显著高于免疫重建良好的HIV感染者,应建议患者定期完善各脏器检查,以及时识别和控制非艾滋并发症。

推荐强度,证据级别

B,2a

 

随着HIV感染者预期寿命的延长,其病程中可出现的各种非艾滋相关并发症(NADEs)已成为目前最影响HIV感染者预后与生活质量的因素,包括各种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和骨折、肝病、肾病等,在INR患者中更为明显。由于病毒持续存在导致的慢性持续性炎症,已有不少研究显示CD4+ T细胞计数与NADEs相关(参考文献见下表)

 

5、治疗前评估指标

临床问题5

长期治疗后CD4+ T细胞计数偏低的艾滋病患者应评估哪些指标?

《共识》建议

对于长期治疗后CD4+ T细胞计数偏低的艾滋病患者,需重新评估ART的病毒学效果、可能存在的其他影响CD4+T细胞计数的因素、检测干扰,以及患者的临床情况;对其中可控因素加以控制和调整。

推荐强度,证据级别

D,5

 

发现长期治疗后艾滋病患者CD4+ T细胞计数偏低,首先应再次确认是否存在病毒学失败,包括病毒载量检测(有条件者进行耐药检测)、依从性评估、治疗方案调整;其次是评估CD4+ T细胞恢复的潜在诱因和可逆性因素,例如感染或其他潜在血液、免疫疾病的影响,合并使用药物因素,营养、睡眠、情绪等因素;再者可评估流式细胞检测结果与临床的一致性,排除检测误差。

 

6、抗病毒治疗方案

临床问题6

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患者如何选择抗病毒治疗方案?

《共识》建议1

尽早实行ART是预防及降低INR发生的重要举措。

推荐强度,证据级别

B,2c

《共识》建议2

对于已实现病毒学抑制的患者,不建议为改善免疫重建而随意进行治疗方案调整。

推荐强度,证据级别

B,2a

《共识》建议3

不推荐使用强化ART方案以改善免疫重建。

推荐强度,证据级别

A,1d

 

早期实施ART可有效避免CD4+ T细胞水平的进一步下降,同时有助于改善炎症激活水平、降低HIV储存库,是从根本上预防免疫重建不全发生的手段。对于已得到病毒学抑制的患者,在现有标准ART基础上增加抗病毒药物的种类或数量,不会改善免疫激活及CD4+ T细胞的恢复,但可导致不良反应增加。

 

7、免疫重建不全治疗药物

临床问题7

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患者可使用何种治疗药物?

《共识》建议1

不推荐白介素2作为改善免疫重建的方案。

推荐强度,证据级别

A,1c

《共识》建议2

不推荐生长激素等细胞因子作为改善免疫重建的方案。

推荐强度,证据级别

B,2b

《共识》建议3

不推荐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等基于免疫的方案作为改善免疫重建的手段。

推荐强度,证据级别

A,1d

 

改善免疫重建不全的研究思路:一是白介素-2(IL-2)、 IL-7、生长激素等促进T细胞生成;二是羟氯喹、雷公藤、青蒿素;激素、他汀类、阿司匹林、二甲双胍、mTOR抑制剂等减低炎症治疗。2009年发表于NEJM的研究汇总了SILCAAT、ESPRIT等研究数据显示,尽管IL-2可以增加患者的CD4+ T细胞水平,但对患者预后改善有限,机会性疾病和死亡风险均未显著降低[8]。2015年发表于HIV Med杂志的开放对照研究显示,氯喹未能带来明确的免疫重建效果,仅在有限的免疫细胞亚群中有调节作用。雷公藤甲素是雷公藤主要活性成分,经改构得到的LLDT-8相比甲素毒性更低[9]。北京协和医院团队领导的国内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2期试验显示,LLDT-8治疗48周可显著提升患者CD4+ T细胞计数增加水平(63 vs 32,P=0.036),且在年龄45岁以上人群效果更为明显[10]。尽管如此,INR的免疫调节治疗策略尚无统一结论,仍需更大规模临床研究进一步明确。

目前,DHHS指南不推荐IL-2作为免疫调节策略,也不推荐免疫调节、免疫抑制剂用于改善患者的免疫重建[2];WHO指南尚无推荐用于改善免疫重建不全的治疗策略[11]

 

8、机会性疾病预防

临床问题8

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患者如何进行机会性感染及肿瘤的预防?

《共识》建议1

INR患者发生机会性感染与肿瘤的风险更高,建议INR患者依据具体病史与CD4+ T淋巴细胞计数进行肺孢子菌肺炎、结核病、巨细胞病毒病、弓形虫脑病、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等的预防用药。

推荐强度,证据级别

B,2b

《共识》建议2

INR患者肿瘤筛查和预防的总体原则可参考其他HIV感染者以及普通人群诊疗指南。

推荐强度,证据级别

C,5

 

HIV感染者发生机会性感染与肿瘤的风险与低CD4+T细胞水平密切相关。因此,(1)对于CD4+ T细胞计数<200/μL的免疫重建不全患者需考虑进行PCP预防用药。(2)对于怀疑结核潜伏感染,且排除了活动性结核病的免疫重建不全患者,应接受结核预防性治疗。(3)对于CD4+ T细胞计数<200/μL的免疫重建不全患者应定期检查眼底。(4)对于既往曾患弓形虫脑病的免疫重建不全患者,一旦CD4+ T细胞计数<200/μL,需要重启预防用药。(5)对于既往曾患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INR患者,一旦CD4+ T细胞计数<100/μL,需要重启二级预防治疗。

免疫重建不全患者的肿瘤筛查和预防的总体原则可参考其他HIV感染者以及普通人群诊疗指南。EACS指南(下表)对HIV感染者的肿瘤筛查做出了建议,但目前并未针对其中免疫重建不全者提出单独筛查计划[12]。INRs可参考针对HIV感染者总体人群的建议。

 

9、临床免疫监测

临床问题9

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患者如何进行免疫监测?

《共识》建议

对于INR患者,治疗后病毒载量的监测参照《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每6个月至少检测一次CD4+T细胞计数,推荐每3个月检测一次CD4+ T细胞计数;具体监测频率需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由临床医师决定。建立INR患者的管理档案,依照相关指南进行INR患者非艾滋相关疾病的筛查和管理。

推荐强度,证据级别

D,5

 

免疫重建不全患者,无论CD4+ T细胞计数水平的高低,一旦启动治疗,HIV感染者均应根据《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的建议定期进行病毒载量监测:(1)在 ART 前应进行一次检测,如果未及时启动 ART,建议定期检测。(2)初始治疗后,建议第 1次检测应在治疗后4周左右,然后每3个月检测一次直到病毒完全抑制。(3)治疗后两年以内,建议每 3~4 个月检测一次。(4)治疗两年以后,如果病毒稳定抑制,每6月检测一次。(5)如因为调整治疗方案,建议第 1次检测应在调整方案后的4 周进行,然后每3个月检测一次直到病毒得到抑制。

目前,关于CD4+ T细胞计数的监测频率尚无标准。IAS-USA指南建议每6个月测量一次CD4+ T细胞计数,直到>250/μL持续一年后不再检测[13]。EACS指南建议CD4+ T细胞计数>350/μL后每年进行1次检测[12]。美国DHHS 指南建议对于CD4+ T细胞计数>500/μL的患者,可以选择性进行CD4+ T细胞检测[2]。而本《共识》推荐每3月检测1次CD4+ T细胞计数,或根据具体临床情况由医生决定检测频率。

最后,在临床实践中,INRs实际面临的真实临床问题复杂多样,患者的诊疗选择可能受到多种社会生活及经济因素的限制;而本共识中部分临床问题也缺乏来自中国人群的高质量证据,因此,在实际临床诊疗中,具体临床方案的选择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由于该人群的研究规模尚小,对于其预警、干预和非AIDS相关并发症的具体诊疗仍有待进一步获取高级别临床证据。本共识专家组也将持续关注本领域进展,适时进行共识的更新工作。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1]第八届全国艾滋病学术大会.2023年4月10-13日.厦门

[2]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Antiretroviral Agents in Adults and Adolescents with HIV.https://clinicalinfo.hiv.gov/en/guidelines

[3]Kelley CF, Kitchen CM, Hunt PW, et al. Incomplete peripheral CD4+ cell count restoration in HIV-infected patients receiving long-term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 Clin Infect Dis. 2009;48(6):787-794. doi:10.1086/597093

[4]Lu L, Li X, Liu X, et al. The pattern and magnitude of T cell subsets reconstitution during ten years of ART with viral suppression in HIV-infected patients. Aging (Albany NY). 2022;14(23):9647-9667. doi:10.18632/aging.204416

[5]Lu L, Li X, Liu X, et al. The pattern and magnitude of T cell subsets reconstitution during ten years of ART with viral suppression in HIV-infected patients. Aging (Albany NY). 2022;14(23):9647-9667. doi:10.18632/aging.204416

[6]Sempa JB, Ujeneza EL, Nieuwoudt M. Systematic review of statistically-derived models of immunological response in HIV-infected adults on antiretroviral therapy in Sub-Saharan Africa. PLoS One. 2017;12(2):e0171658. Published 2017 Feb 15. doi:10.1371/journal.pone.0171658

[7]Zhang Q, Yu X, Wu T, Shang H, Jiang Y. Immunological and Virological Responses in Older HIV-Infected Adults Receiving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n Evidence-Based Meta-Analysis. J Acquir Immune Defic Syndr. 2020;83(4):323-333. doi:10.1097/QAI.0000000000002266

[8]INSIGHT-ESPRIT Study Group; SILCAAT Scientific Committee, Abrams D, et al. Interleukin-2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HIV infection. N Engl J Med. 2009;361(16):1548-1559. doi:10.1056/NEJMoa0903175

[9]Routy JP, Angel JB, Patel M, et al. Assessment of chloroquine as a modulator of immune activation to improve CD4 recovery in immune nonresponding HIV-infected patients receiving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IV Med. 2015;16(1):48-56. doi:10.1111/hiv.12171

[10]Cao W, Liu X, Han Y, et al. (5R)-5-hydroxytriptolide for HIV immunological non-responders receiving ART: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e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II study. Lancet Reg Health West Pac. 2023;34:100724. Published 2023 Mar 15. doi:10.1016/j.lanwpc.2023.100724

[11]Corrigendum to the consolidated guidelines on HIV prevention, testing, treatment, service delivery and monitoring, 7 December 2021

[12]EACS Guidelines.https://www.eacsociety.org/guidelines/eacs-guidelines/

Antiretroviral Drugs for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HIV Infection in Adults: 2022 Recommend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Antiviral Society–USA Panel

源:《感染医线》

 

声 明

凡署名原创的文章版权属《感染医线》所有,欢迎分享、转载(开白可后台留言)。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责任编辑:阿杰 邮箱:xjpop@vip.qq.com】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疆男孩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转载仅限于非商业性信息传递之用,如无特别声明,本站转载之各种内容之版权均属其著作权人所有。如果我们的转载行为侵犯了您的正当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最短的时间内删除,并致以歉意。
新疆艾滋病检测:13999198395|感染者互助QQ群:548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