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梅毒,很多人既陌生又回避,可它作为常见的传染病,一旦忽视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好在梅毒并非无懈可击,掌握正确认知就能有效防范。接下来,我们通过问答拆解梅毒的关键信息,让你读懂它、远离它。
问:梅毒到底是什么?会传染吗?
答: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主要通过以下3种途径传播:
- 性接触传播:无保护的性行为(包括阴道性交、肛交、口交)是最主要途径,感染后早期(感染后2年内)传染性最高。
- 母婴传播:怀孕的梅毒孕产妇若未治疗,可能通过胎盘将病毒传给胎儿,导致胎儿先天梅毒,严重时可致流产、死胎。
- 血液传播:输入未经严格检测的血液、共用被污染的注射器等,也可能感染。
问:感染梅毒后,身体会有什么症状?
答:梅毒的病程分3期,症状随阶段变化,且早期可能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容易被忽略:
- 一期梅毒(感染后2-4周):生殖器、肛门周围等接触部位会出现“硬下疳”——无痛、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摸起来像软骨,数周后会自行消退,容易让人误以为“好了”。
- 二期梅毒(感染后7-10周):若一期未治疗,病毒会扩散到全身,出现全身皮疹(包括手掌、脚底,不痛不痒),还可能伴随发热、乏力、淋巴结肿大等,皮疹消退后仍有传染性。
- 三期梅毒(感染后数年至数十年):前两期未治疗,病毒会损害心脏、血管、神经系统,甚至导致瘫痪、失明、精神异常,严重时危及生命,且此时治疗难度极大,损伤多不可逆。
问:怀疑感染梅毒,该做什么检查?
答:若有高危行为(如无保护性行为、共用注射器),或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皮肤性病科做检查,常用项目包括:
- 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实验:主要用于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确认梅毒感染,判断是否曾经或目前感染梅毒螺旋体。
- 非特异性抗原血清学试验(如RPR、TRUST):主要用于评估梅毒感染的活动性、病情严重程度,以及监测治疗效果和判断复发。
建议高危行为后4-6周首次检查,若结果阴性,3个月后再复查一次,避免“窗口期”(感染后抗体未产生,检查假阴性)遗漏。
问:梅毒能治好吗?怎么治?
答:早期梅毒(一期、二期)可以治愈,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规范治疗”:
- 首选药物:青霉素类药物(如苄星青霉素),疗效确切且价格低廉,需按医生方案要求全程、足量治疗。
- 治疗后注意:治疗后需定期复查(第1年每3个月1次,第2年每6个月1次,第3年每年1次持续3-5年),观察血清学指标是否下降至正常,避免复发或再次感染。
若对青霉素过敏,医生会选择头孢曲松钠等替代药物,但疗效和疗程需严格遵医嘱。
问:治愈后还会再感染吗?日常接触会传染吗?
答:- 会再感染:梅毒治愈后,身体不会产生终身免疫力,若再次发生高危行为,仍可能重新感染,需持续做好防护。
- 日常接触不传染:共用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马桶等日常无体液交换的接触,不会传播梅毒,无需过度恐慌或对患者产生歧视。
问:如何预防梅毒?
答:预防梅毒的核心是切断传播途径,做好这3点即可大幅降低风险:
- 坚持安全性行为:每次性行为都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多个性伴侣,不与不明健康状况的人发生性关系。
- 孕妇主动筛查:孕妇产检时需常规做梅毒筛查,若确诊感染,及时治疗可大大降低胎儿感染先天梅毒的风险。
- 避免共用注射器:拒绝毒品,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针管,避免不必要的输血,输血需选择正规医疗机构。
梅毒不可怕,可怕的是“讳疾忌医”和认知误区。了解它、正视它、做好防护,才能真正远离这个“隐性杀手”。如果身边有人感染梅毒,也请鼓励TA及时就医——规范治疗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健康的保护。
【责任编辑:阿卜杜米吉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