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传染病杂志》发布了一篇名为《中国老年人群 HIV/AIDS 的发病和死亡趋势:年龄、时期与群体效应及未来预测分析》的文章。
近年来,中国老年人群中的 HIV/AIDS 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上升,男性的风险远高于女性,且预计未来将持续增加。这一趋势主要与老年男性的不安全性行为、缺乏性健康教育和社会忽视有关。
研究表明,针对老年人,尤其是男性的精准干预措施至关重要,包括加强性健康教育、推广早期筛查和优化治疗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一人群的公共卫生挑战,并推进“健康中国 2030”目标的实现。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HIV ) 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 AIDS ) 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
在中国,艾滋病是法定报告传染病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截至 2022 年,中国大陆 31 个省级地区均报告了 HIV 病例,现存患者达到 122.3 万,新增感染病例为 10.7 万。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四免一关怀”政策的推行,HIV 感染者寿命延长,使老年人群中的 HIV/AIDS 病例呈现上升趋势。
目前,50 岁及以上人群占新发病例的 48.1%,这凸显了老年人在中国 HIV/AIDS 防控工作中的关键作用。
缺乏足够的性教育和对老年人感染风险的误解,也是此人群感染率高企的重要原因。此外,老年人免疫力较低,使其感染 HIV/AIDS 后面临更高的并发症和死亡风险。
为了有效制定应对措施并推动“健康中国 2030”目标的实现,了解老年人群 HIV/AIDS 的发病和死亡趋势尤为重要。尽管已有研究探讨了相关趋势,但仍存在局限。
例如,研究显示 2007 年至 2018 年,老年人 HIV/AIDS 发病率增长了 10.41 倍;研究团队观察到 2005 年至 2012 年病例数量和比例的上升;同时老年人死亡风险更高,且死亡率逐年攀升;研究团队指出,晚近出生队列(1979–1983 至 2004–2009 年)的感染风险高于早期出生队列(1924–1928 至 1934–1938 年)。
然而,现有研究面临挑战:一是传统模型要求时期和年龄组的时间跨度一致,难以识别具体年份的趋势和影响;二是多数研究采用纯时间序列模型,忽视了年龄-时期-队列 ( APC ) 效应这一关键变量;三是研究多集中于 HIV/AIDS 发病率,而对死亡率的关注较少。
然而,全面分析发病率和死亡率才能为资源分配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为此,本研究采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 2004–2018 年中国老年人群中 HIV/AIDS 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历史趋势,并预测 2019–2030 年的未来发展趋势。
本研究不仅旨在揭示 APC 效应与 HIV/AIDS 疾病负担之间的关系,还希望通过展示历史与未来的变化趋势,为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持。
描述性统计
2004 至 2018 年间,中国老年人(≥50 岁)的 HIV/AIDS 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男性发病率从每 10 万人 0.56 增至 20.78,女性从 0.28 增至 7.84。男性死亡率从每 10 万人 0.05 增至 6.65,女性从 0.02 增至 1.63。
发病率方面,男性在 2011 年达到男女之间的最大差异(男性为女性的 2.83 倍);死亡率方面,2013 年差异最为显著(男性为女性的 4.47 倍)。
上升趋势在 2010 至 2012 年尤为显著。
APC 模型分析
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年龄效应显示:男性发病率随着年龄略微下降,但死亡率在 55–59 岁达到最低值后逐步上升;女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均呈下降趋势。
时期效应方面,2004 至 2018 年间,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上升。
队列效应显示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呈复杂波动趋势,其中,男性发病率在 1938 年和 1940 年达到高峰,女性则在 1945 年达到高峰。
预测趋势
预测显示,2018 至 2030 年间,中国老年人 HIV/AIDS 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将持续上升。
到 2030 年,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预计分别达到每 10 万人 96.25 和 44.90,男性和女性的死亡率预计分别为每 10 万人 48.27 和 13.67。
性别差异显著,男性的发病率将是女性的 2.14 倍,死亡率将是女性的 3.53 倍。
总体来看,男性在发病率和死亡率方面始终高于女性,强调了针对老年男性群体的干预措施的重要性。
性别差异与影响因素
男性老年人 HIV/AIDS 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高于女性,部分原因包括社会对老年男性性需求的忽视、不安全的商业性行为、以及低水平的 HIV/AIDS 知识普及。
男性老年人中,商业性行为和男性间性接触是重要的高危因素,尤其在农村地区。这些行为常伴随不规律的安全套使用和性增强药物的滥用。
与女性相比,男性老年人在社会和政策支持方面的关注较少,需要有针对性的教育和预防措施。
年龄、时期与队列效应
年龄效应显示,女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 50–54 岁达到高峰后下降,可能与性活动减少和关系更稳定有关。男性的死亡率则在 55 岁后显著上升。
时期效应反映出 HIV/AIDS 风险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而上升,尤其是 2004 年前缺乏标准化 HIV 跟踪系统,导致诊断延误。
队列效应显示早期出生队列(如 1940 年代男性)感染风险更高,可能与改革开放后性观念的变化和老年男性孤独感相关。
防控建议
建议通过电视、电台等媒体增强 HIV/AIDS 教育,特别是针对老年男性。
鼓励早期筛查和诊断,并优化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ART) 的使用,以延长寿命并降低死亡率。
针对老年男性和部分高危女性(如年轻老年女性)的干预措施需更加精准,重点解决不安全性行为和低风险认知。
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主要基于描述性数据分析,未深入探讨 HIV/AIDS 的病因及归因分析。
缺乏城乡或地区间差异的细致分析,且未充分考虑吸毒、诊断偏差和污名化等其他可能影响流行趋势的因素。
文章标题:Trends, Age-Period-Cohort Effects, and Projections in 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IDS Among the Elderly in China
作者:Jinwei Chen, Yikun Chang, Yueqian Wu, et al.
DOI:10.1093/infdis/jiae485
编译:松鼠哥
【责任编辑:高翔 邮箱:freewebmaste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