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西班牙《世界报》网站11月29日报道,1981年10月,一名35岁的男子因头痛和紫色皮肤病变住进巴尔-德埃夫龙大学医院;四天后他去世了。这是西班牙有记录的第一例艾滋病病例。直到1983年,导致这种致命疾病的新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才被分离出来。
报道称,在该疾病这40年历史中,全世界已有超过4000万人死于艾滋病。世界卫生组织称,当前全世界有3800万人感染了HIV。在美国艾滋病历史的头10年中,感染HIV成为20至40岁人群的首要死因。
据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出现了第一种治疗艾滋病的药物齐多夫定(AZT),但效果并不好。直到1996年才出现了有效疗法,即一组设法控制病毒复制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但大幅改善直到2010年才出现,当时出现了毒性更小、更易服用的药物——整合酶抑制剂,它将艾滋病变成了一种慢性病。如今,许多艾滋病患者每天只服用一粒药丸,就可以过上正常生活。然而,仍然没有治愈方法。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能够很好地控制病毒的复制,但不能治愈感染。
报道指出,目前,人类在获得针对HIV的预防性或治疗性疫苗,以及找出能够清除被感染患者体内病毒的治愈策略方面,多年的研究既有希望,也有不少失败。
另据埃菲社马德里11月29日报道,1981年人类历史上确诊了第一例艾滋病患者,但直到1983年实验室才分离出了正在肆虐的艾滋病毒。第一批新冠肺炎患者出现在2019年年末,但仅数日之内人们就找到了幕后元凶——新冠病毒。
报道称,对于新冠病毒,目前世界上已经研发出十多种疫苗。然而,对于艾滋病毒来说,既没有预防手段也未研发出有效的治疗方法。这到底是为什么?
报道认为,绝大多数新冠肺炎患者能治愈,因为其免疫系统能够识别病毒并触发免疫反应,以控制病毒感染。
报道指出,至于艾滋病毒,今天除了避免感染外,唯一对它起作用的就是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但专家指出,人类的免疫系统依然没有为有效控制艾滋病毒做好准备。因此,必须研发出一种能够“教会”免疫系统以有效方式发挥作用的疫苗。
报道还指出,那么为什么面对新冠病毒,人类免疫系统懂得如何控制感染,而在面对艾滋病毒时却毫无头绪?答案在于,艾滋病毒可以逃逸宿主抗病毒免疫应答机制。
报道称,艾滋病毒的变异能力更强,是新冠病毒的一千多倍,而且其包膜结构也不同。新冠病毒借以进入细胞的刺突蛋白相当于艾滋病毒中的糖蛋白gp160,而后者是一个折叠结构。
报道强调,这一点很重要,因为阻断病毒的中和抗体能够识别新冠病毒中的刺突蛋白,却无法识别艾滋病毒中的糖蛋白gp160。如果前者就像一只张开的手,那么后者就是一个握紧的拳头,很难被中和抗体识别。
又由于糖类起到了屏蔽作用,因此虽然免疫系统能产生抗体,但却无法发挥作用。
此外,艾滋病毒具有“隐身”能力:可以感染细胞,却不繁殖,而是处于休眠状态。这种状态被称为病毒潜伏期。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以阻止病毒复制,却不能攻击“隐身”的病毒。
【责任编辑:阿杰 邮箱:xjpop@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