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体液中的病毒量称为病毒载量,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俗称鸡尾酒疗法,英文简称ART)会抑制体液中的病毒载量,直到通过标准测试无法检测到或者只能找到微量的病毒。这通常被认为是获得了“病毒学抑制”,即治疗成功。研究表明,ART可大大降低艾滋病性传播风险,接受至少6个月的抗病毒治疗之后,如果血浆中检测不到病载量,可以认为感染者不再具备经性传播病毒的能力。
2007年至2018年,全球关于数千对夫妇(也包括同性伴侣)的四项艾滋病毒传播的大规模研究结果证实了“U=U”的说法。“U=U”是“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的简称,意思是“HIV检测不出就等于不具有传染性”。这些参与研究的夫妇中一位是艾滋病毒感染者,另一位则不是。研究结果表明持续进行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以维持无法检测的病毒载量是预防艾滋病毒性传播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也就是说,病毒载量检测不到(200拷贝/毫升以下)的艾滋病毒阳性感染者即使与阴性伴侣发生无保护性行为也不会导致阴性伴侣感染艾滋病病毒。这是振奋人心的结论,它证实了“治疗即预防”措施的有效性,也有助于促进高风险人群尽早接受检测,确诊后尽快治疗,以提高个人生活质量及保护性伴侣。
在中国,性传播已成为目前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全国艾滋病疫情估计报告显示,2019年经性途径传播的HIV感染者占当年新报告感染者的97.1%。如果感染者治疗成功,是否就可以在性行为中不用安全套了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看到“U=U”结论后面的“通关秘籍”。 首先,研究中的“不可检测”定义为低于200拷贝/ ml,即在这个水平以下不会发生传播。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疾控部门采取的是一年免费测定一次患者血浆病毒载量,一年中血液病载的动态变化不能及时掌握,因此,在不能确定近期病毒载量水平的状况下,不建议发生无保护性行为。 其次,达到不可检测的病载水平依赖于良好的服药依从性,但我国艾滋病患者/感染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在不同地区的调查结果差距较大,并且尚未完全达到国际上提倡的95%的水平。还是有病人没有按照医嘱服药,中途停药,甚至未用药。因此,依从性不好的服药患者不能轻易抛弃安全套的束缚,放飞自我。 第三,服用抗病毒药物发生无保护性行为不能阻止性传播疾病的感染(STIs)。如果罹患性传播疾病可能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提升艾滋病感染的风险。性病可能导致皮肤以及粘膜更容易破损或出血,让HIV更容易进入人体。 最后,U=U不代表适用于所有传播途径,非性途径传播仍可能发生。病毒载量不可检测能够降低感染艾滋病毒的风险,但并未完全消除这种可能性。2018版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指南中仍然建议艾滋病患者女性尽量避免母乳喂养。如果吸毒者使用注射器并共用针头,也可能还是有一定几率感染,但目前并无研究数据。
(本文转自红丝带网)
【责任编辑:阿杰 邮箱:xjpop@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