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荟萃 | 规范治疗的HIV感染者,预期寿命与常人无异
发布日期:2024-03-13
点击:次
|
在80-90年代,由于对艾滋病缺乏科学的认识,大众媒体的艾滋病宣教中,艾滋病总是以一副令人害怕的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比如各种宣传海报或报道,全身骨瘦如柴,身体长着各种皮疹,甚至溃烂、流脓等等。
在艾滋病流行的早期阶段,很长一段时间里,艾滋病宣教采用的大多是“恐吓战术”,这样宣传在有意无意中加重了大众对艾滋病的恐惧甚至误解。今天,我们一起用科学的角度去了解艾滋病。
人体感染HIV后,并不会很快就死亡,自然进展下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
1、急性期。通常发生在感染HIV后的6个月内。部分感染者在几周内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比如发热、咽痛、淋巴肿大等,症状大多轻微,持续1-3周后自行缓解,容易补忽略。此期在外周血中可能无法检出HIV抗体,但有强传染性。
2、无症状期。又叫潜伏期,持续时间一般为8-10年左右,或更短或更长,其时间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和型别、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的个体差异、营养条件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在这个阶段HIV感染者与常人无异,只是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会携带HIV,有传染性。
3、艾滋病期(AIDS)。如果未经治疗,HIV感染者最终会进艾滋病期。在这个阶段,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免疫功能缺陷,容易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进入发病阶段而危及性命(病毒数量会再次急剧增加,传染性也更强)。
综上,“瘦骨嶙峋”的恐怖形象不是HIV感染者的真实写照,更不能代表所有的HIV感染者。自1996年,联合抗病毒疗法(鸡尾酒疗法,简称抗病毒治疗)问世以来,艾滋病已经转变成一种可管理、可控制的慢性病。HIV感染者通过开展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以将HIV病毒载量控制至检测不出的水平,免疫系统重建,避免了不同原因的机会性感染导致的死亡,完全可以做到“终身携带病毒,但终身不发病”。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抗病毒治疗可以使HIV感染者“终身携带病毒,但终身不发病”,即是长期处于无症状期,不进入发病期,可大大延缓艾滋病的病程进展,实现长期生存。
柳叶刀子刊《柳叶刀-HIV》曾发表了一项来自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最新研究,分析了2015年后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的HIV感染者的预期寿命。研究纳入了206891名HIV感染者。其中一项数据提示:越早开始抗病毒治疗,身体越健康。
同时,研究发现,预期寿命长短与启动治疗时的基线CD4细胞水平密切相关。以40岁患者男性患者为例,启动治疗时CD4细胞小于50cells/ul,则预期生存为18年(2015年前服药)和24年(2015年后服药);而启动治疗时CD4细胞水平大于500cells/ul,则预期生存为40年(2015年前服药)和42年(2015年后服药)。换言之,早发现早治疗,病载抑制越好,发生机会性感染的风险越小,寿命越长。
大量研究表明,现有的HIV治疗方法已经非常成熟,只要早检测、早发现、早治疗、规范治疗,HIV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生存时间得到了极大的延长。
如果不能坚持治疗,出现漏服、少服、迟服等,体内的病毒在药物选择压力下可能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按照《艾滋病治疗手册(第四版)》的要求,在整个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依从性达到>95%且终身服用药物来抑制体内的病毒,才能保证治疗的成功。以每日服药1剂次为例,依从性小于95%(30剂次X0.95=28.5次),也就是一个月漏服药物超过2次,极容易发生耐药。一旦发生耐药,原本的药物组合将不再有效,那么就需要更换药物。而国家免费治疗政策覆盖内可供替换的药物组合数量十分有限,这意味着患者需要使用自费药物。当多次发生耐药后,可能连自费药都不再起效,那么,即将面临无药可用的严重后果。
因此,一直强调保证良好的服药依从性以及定期随访,最大限度防止发生耐药。
在上世纪80年代,第一例艾滋病病人被发现的时候,当时没有有效的药物或治疗方法,人们一度对HIV是束手无策。但是,自从1987年首个抗HIV药物齐多夫定问世,到1996年“鸡尾酒疗法”的诞生,使得艾滋病成为可控的慢性疾病。我国自2003年开始实行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在全国范围内针对HIV/AIDS病人开展免费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如今,在HIV治疗和预防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建议所有HIV感染者都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降低病毒载量,最大限度保护免疫系统,预期寿命和生活均可得到极大的提高。
信息来源:【互联网】
排版编辑:【高翔】
信息发布:【阿杰】
项目支持:【和田市】
联系方式:13999198395 QQ\微信:137655 公益转编,侵删
新疆乌鲁木齐艾滋病检测、艾滋病阻断、HIV检测、HIV阻断、公益组织、感染者咨询 电话13999198395
姓名 |
电话 |
HIV药物阻断 |
|
HIV药物预防 |
疫情期间HIV药品借药援助 |
采血结果查询 |
|
HIV检测 |
|
A友健康互助群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