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社交媒体带来新挑战 据2020年发表的《中国HIV暴露前预防用药专家共识》,国内以男同性恋者(男同)为主体的男男性行为者(MSM)中,HIV新发感染率为5.6/100人年,静脉注射吸毒者中,HIV新发感染率为1.6/100人年,女性性工作者中,HIV新发感染率为1.4/100人年。国家监测数据显示,约8%的MSM已感染HIV。 国内性传播致15~17岁HIV阳性者逐年增多。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蔡畅等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发表的报告,2010-2019年间,国内共发现HIV阳性的15~24岁青年学生达23300余例,其中2019年报告3400余例;所有青年学生中,男男性传播占比高达80%;15~17岁学生组发现率上升速度最快,10年间共报告近3000例,其中2019年就发现500余例。 艾滋病防控形势已发生重大改变,针对MSM,尤其是对青少年开展艾滋病防控工作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年24岁以下的青少年,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普及后出生的一代,常被称作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社交媒体的兴起,原本受歧视的男同等性小众群体获得了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定位功能的应用缩短了他们之间的人际交往距离,也缩短了HIV传播的人际时空距离。 相较于大众社交媒体,一些专门服务于特殊群体的社交媒体缺乏自律,也缺乏有效监管,不仅对用户进入门槛的设置相当宽松,造成许多未成年人进入,还涉嫌发布色情、性交易、涉毒信息,给艾滋病防治带来巨大挑战。 针对这些新情况,网络监管部门有必要加强对男同社交媒体的监管,要求相关企业增加人工内容审核员数量,禁止未成年用户注册,并对平台内容进行有效的审核。此类社交媒体应该在用户注册页面增加相关疾病信息填写、安全性行为宣传的页面,强制阅读不可跳过,首页及聊天窗口悬浮不可关闭的艾滋病、性病和安全性行为宣传广告条,点击后可进入有详细介绍的页面。 一旦发现有违反上述规定的情况,乃至发布色情、性交易、涉毒信息等,网络监管部门必须对相关企业进行严厉惩处。 02 坚持综合干预不动摇 一方面,国内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匮乏,青少年性教育中缺乏艾滋防治常识和风险意识;另一方面,随着艾滋病治疗的进展和大众对艾滋病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很多人认为艾滋病“可治”。事实上,21岁及以上HIV感染者,即便在CD4(一种重要免疫细胞)>500时开始治疗,与一般同龄阴性者相比,寿命仍缩短6.8年,患多种严重慢性病的时间提前15~16年。 因此,我们必须提升防艾警示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让公众科学认识艾滋病,不仅知晓预防艾滋病的方法,也要了解治疗艾滋病的一些基本知识。这种提升应避免对性的污名化,避免它与性向歧视、性别歧视、艾滋病歧视混杂。防艾相关警示宣传教育该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值得更多专业人士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目前,我国HIV感染者人数总量缓慢增长,男同等重点人群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对此类人群应加大资源投入,加强宣教干预力度。 近10年来,宣传教育、安全套推广、强化禁毒措施、促成行为改变和知情交友与检测等常规综合干预措施,对减少HIV的传播发挥了巨大作用。 生物医学干预措施强调,检测与发生高危行为之前或之后服用抗病毒药物结合。72小时内服用暴露后预防药物,可避免HIV感染。药物需连续服用4周,费用约3000元。然而,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艾滋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不容忽视。单纯的生物医学干预措施,只适合于中高收入人群。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常规综合干预措施为主不动摇。 03 扩大免费抗病毒口服药目录 国家提供的免费抗病毒口服药目录多年基本未变,种类相当有限,部分药品存在一定的副作用。近年来,不少患者自费代购疗效更好、费用更低的国外仿制药,增加了个人经济负担。建议扩大新药和专利保护药的国内仿制药种类,纳入免费发放目录。好药不仅可以促进患者健康,还可以减少副作用和其他治疗花费,间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建议增加抗病毒口服新药进医保的种类,扩大治疗和门诊检查纳入医保的范围。 艾滋病进入中国已超过30年,有必要将免费耐药检测纳入患者日常随访管理内容。 04 给予社会力量更多支持 民间公益组织在防艾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议由卫生行政部门联合民政部门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接纳社会组织申请,经培训考核后,帮助进行注册,并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 卫生行政部门应帮助社区公益组织与医疗机构顺畅衔接,支持社区公益组织承担和开展社区动员、检测咨询、新发感染者确诊和治疗转介转诊、感染者关爱等辅助服务和人文关怀工作,并由医疗机构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监管指导,改变目前社区公益组织力量单薄、技术不足、管理落后的现状。 目前,国家支持社会组织的主要经费来源是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基金项目,经费资助以单价标准测算,但该标准明显偏低,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组织调研,根据实际情况,提高资助单价标准,促进社会组织提供更优质服务。 05 平等是永恒主题 2014年,由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起,把每年的3月1日确定为“世界零歧视日”,呼吁全世界行动起来,结束围绕性别、性向、性别认同、健康状况等方面的不平等现象。 2021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生命至上终结艾滋健康平等”。平等是艾滋病防治工作永恒的主题,不同群体的平等,相互间的尊重与和睦相处,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平等就是反歧视,不仅要消除针对艾滋病及其感染者的歧视,也应消除针对易感染艾滋病的重点人群的歧视。消除歧视,同样是在艾滋病防治领域维护社会安全的主要举措。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从我做起,树立平等观念,明确反对歧视,给予HIV感染者帮助和关怀,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文: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顾问 张北川 整理:健康报记者 张昊华 编辑:张昊华 管仲瑶 审核:徐秉楠 闫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