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HIV案例:面基时他的HIV快速结果是“阴性”
发布日期:2022-01-03
点击:次
|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案例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大学生,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学霸型的大学生,他了解艾滋病,知道应该怎么做才能预防艾滋病,甚至也很清楚暴露后预防等艾滋病的相关服务信息,但就是因为侥幸心理,还是很不幸地感染了HIV。
希望通过这个案例提醒大家,特别是年轻朋友,在真实世界的各种情境之下,坚持一个正确的行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记住健康首先握在自己手中,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不要将自己置于风险之上。
一个大三学生感染HIV的故事
今天的案例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大三男生,就读于一所重点大学,为了方便描述,我们就称呼他为小D吧。
小D说话的语速很快,思维敏捷,逻辑清楚。他上周已经拿到了自己HIV确证检测的阳性结果,今天是约了他到我们诊室进行访谈。应该说,小D是一个非常好的访谈对象,态度坦诚,语言逻辑清晰。
小D是在进入大学之后开始通过交友软件结交同性朋友,然后开始约线下见面。因为学习任务比较重,发生性行为的次数并不多,而且因为对艾滋病比较了解,自我防护意识也比较强,每次都能采取安全措施(使用安全套)。在他的感觉里,自己应该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但这一切在他今年放假前的那一天发生了改变。
“是一个新结交的网友,见面以后,他当场拿出了一个HIV试纸,主动测了他自己,显示的是阴性结果。其实我是清楚的,虽然这个试纸检测结果是阴性,但并不能排除‘窗口期’的可能,如果他是一个急性期感染,那就可能检测不出来,这个潜在的风险我是知道的。”
“但是当时他就说自己定期检测,非常健康,近期也没有跟别人发生过高危性行为,特别诚恳的样子,拿出试纸做检测也是毫不迟疑。”
“他没有要求我用试纸检测,他只是想证明他自己是健康的,然后就要求不用安全套。”
“虽然我很清楚,他既然有这么强烈的意愿想要跟我进行高危性行为,那可能他跟别人也是很愿意去发生高危性行为的。”
在对方用一系列行为和语言证明自己非常健康之后,小D虽然脑海中明明知道潜在的风险,但还是觉得风险应该很低,就答应了对方,没再坚持要求使用安全套。
之后事情的发展,就朝着小D认为的小概率事件方向去了。
在发生高危行为之后的第14天,小D出现了发热,他去了医院的发热门诊,医生给做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以及小D主动要求做的HIV抗体检测,结果都是阴性。
高危行为之后的第18天,关节痛、乏力等症状都有了,又去医院,HIV抗体检测依然是阴性。
高危行为之后的第22天,心情忐忑中买了一个三代检测试纸,自检阴性,自己觉得应该没事了。
在第28天的时候,惴惴不安中又买了三代试纸自检,这一次,试纸出现了两条杠,这意味着他可能感染了HIV。小D心里还抱着一线希望,万一是试纸不准呢,立刻又网购了另外一个品牌的试纸,但结果依然是两道杠。
再之后,就是到疾控中心来做确证检测了,结果并没有什么意外,确证检测的结果也是阳性,小D确实感染了HIV。
“你了解暴露后预防吗?”在小D讲述了自己的感染和检测经过之后,我的这个问题,让他再一次陷入懊恼之中。
“这就是我第二个不对的地方了,我当时从他家出来心里就特别的矛盾,特别不踏实,就在想到底要不要去做暴露后预防。但我又觉得应该没那么倒霉吧,而且我已经买了当天回老家的车票,犹豫再三就没有去。”
在错过了这个补救的机会之后,等待小D的就是将近一个月的焦虑、恐惧和确诊之后的懊悔。
访谈小D的时候,已经是他确诊后一周多的时候了。相关的政策和规定,他已经了解的很清楚了。虽然看起来他的心态还比较平稳,但还是能感受到他努力掩饰的焦虑不安。在给他详细介绍了转介治疗的几种选择之后,也给了他一些调整心理状态的建议。
希望这个小伙子早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治疗,勇敢面对。
案例中小D的感染令人惋惜,不仅是因为他的年轻和重点大学学生的身份,还因为他了解艾滋病,他对如何预防、到哪里检测、甚至哪里提供暴露后预防服务都很清楚,他还在学校给同学们做过科普,但就是因为侥幸心理,一念之差,让自己感染了HIV这个狡猾的病毒。
这种侥幸心理是有一定代表性的。以往很多研究都发现,在HIV高危人群中,存在着“知行分离”的现象,就是知道应该怎么做,但行为上没有做到。因为人的行为是复杂的,受很多因素影响的。案例中的小D,明知潜在的风险,但在当时的情境之下,对方的语言和行为,都让他放下了警惕,没有坚持做到使用安全套,而这一念之差的疏忽,让病毒钻了空子。
根据小D的描述,他在发生这次高危行为之前因为到医院做胃镜检查,按照医院要求做了HIV抗体检测,结果是阴性,而他最近也没有其他的性接触,因此,他的感染来源应该就是这个自带试纸力证自己健康的临时性伴。
这就需要了解HIV检测“窗口期”的问题。“窗口期”是指从HIV感染人体到感染者血清中的HIV抗体、抗原或核酸等感染标志物能被检测出之前的时期。请注意,虽然在窗口期内感染标志物不能被检测到,但病毒已经侵入人体并开始在人体内复制,因此窗口期的血液已有感染性。文中小D的临时性伴就属于这种情况。
不同检测方法的“窗口期”不同,现有的诊断技术检测HIV抗体、抗原和核酸的窗口期分别为感染后的3周、2周和1周左右。除了检测方法,窗口期的长短还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
了解“窗口期”,还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合适的检测时机。发生高危行为之后,需要过了“窗口期”后再去检测。目前医疗卫生机构、VCT门诊最常用的艾滋病筛查试剂是HIV抗体检测试剂或HIV抗原抗体检测试剂,建议至少2周后再去检测。初筛检测结果如果是阳性,还需要到具备诊断资格的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做确证检测。文中的小D在自检提示有问题之后,马上到疾控进一步确诊,这是非常正确的做法。
不少人发生过高危行为后,即使检测结果持续阴性,也会陷入长久的恐慌之中,担心是否能真正排除HIV感染?此时要考虑个体差异,绝大多数人(99.99%以上)在发生末次高危行为3个月后,如果检测阴性可以排除HIV感染。
再来谈谈案例中让小D懊悔不已的第二个选择,那就是没有去做“艾滋病暴露后预防”。
艾滋病暴露后预防(又称PEP或阻断药)是指尚未感染HIV的人在与HIV感染者或感染状况不明者发生易感染HIV的行为(如无保护性行为、安全套破裂、被性侵等)后,在72小时之内服用特定的抗病毒药,以预防HIV感染的方法。
暴露后预防性服药,越早服用阻断的效果越好,最好在24小时以内完成,最晚不能超过72小时!需要连续服用28天。
阻断药物都是处方药,服用前需要进行专业的风险评估,且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果有需要,请到艾滋病定点医疗机构获取(北京佑安医院、地坛医院、协和医院和解放军第五医学中心都可以提供)。
还有一个让人担心的是小D表现出的焦虑,从确诊前对感染的担心,到确诊后对治疗、对未来的各种焦虑,并且他已经出现失眠、多梦等症状。在访谈的时候疾控君针对小D的各种担心做了解释,建议他尽快开始抗病毒治疗,鼓励他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节奏。
如果时光能穿越回放假前的那一天
希望小D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愿每一位年轻的朋友都能远离艾滋
珍爱健康
享受美好青春
最后划重点
“窗口期”是指从HIV感染人体到感染者血清中的HIV抗体、抗原或核酸等感染标志物能被检测出之前的时期。在窗口期的血液已有感染性。
避免侥幸心理,坚持每次性行为都正确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预防艾滋病、性病的感染与传播。
发生高危行为之后,需要过了“窗口期”后再去检测。目前医疗卫生机构、VCT门诊最常用的艾滋病筛查试剂是HIV抗体检测试剂或HIV抗原抗体检测试剂,建议至少2周后再去检测。
万一发生了高风险行为,一定要及时进行“暴露后预防性服药”,越早效果越好,72小时内有效。
信息来源:【互联网】
排版编辑:【高翔】
信息发布:【高翔】
项目支持:【额敏县】
联系方式:13999198395 QQ\微信:137655 公益转编,侵删
新疆乌鲁木齐艾滋病检测、艾滋病阻断、HIV检测、HIV阻断、公益组织、感染者咨询 电话13999198395
姓名 |
电话 |
HIV药物阻断 |
|
HIV药物预防 |
疫情期间HIV药品借药援助 |
采血结果查询 |
|
HIV检测 |
|
A友健康互助群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