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
发生高危行为应及时检测
“目前,艾滋病仍居我国传染病报告死亡数首位。近年来,全国艾滋病疫情主要以性传播为主。”据蔡卫平介绍,其呈现的特点是60岁以上老年人病例明显增加;青年学生艾滋病例数没有下降;而值得关注的是,晚发现比例持续较高;合并症问题日益严峻。
艾滋病已知的传播方式有三种。一是血液传播,包括:输血、共用采血设备、静脉吸毒。二是性传播,包括:同性或异性性接触传播。三是母婴传播。“一旦发生高危行为,应尽早服用阻断药物并做检测。”蔡卫平指出,HIV感染会经过三个阶段,首先是急性期,一般发生在被感染的半年内,也是传染力最强的时期。紧接着就是无症状期,这一阶段的HIV感染者没有明显不舒服,各方面身体状况都比较正常。如果不予以治疗,经过八到十年的时间就会发病,进入艾滋病期。此时如果不进行治疗,约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就可能因为各种并发症而死亡。 “所以要提醒大家,如果真的发生高危行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去医院、疾控中心做检测,或者先使用HIV检测试剂盒居家检测,试纸呈阳性后再去医院进一步检测。”蔡卫平强调,HIV抗体检测有窗口期,即体内已感染病毒,但尚无法检出。根据不同的检测项目,窗口期时间长短不一,一般在两周到三个月左右。那如何缩短窗口期?“就是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测。在HIV暴露以后,有可能1周就能检测出核酸阳性,2周到3个月即可测出抗体阳性。”
如果检测出HIV阳性,应什么时候开始治疗呢?“抗病毒治疗越早越好!”蔡卫平表示,不要等到发展为艾滋病期再采取治疗措施。在无症状期,坚持长期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将会取得很好的疗效。因为这一阶段的病毒载量没有那么高、免疫功能尚未被严重破坏。经过及时治疗,免疫功能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也就不会进入艾滋病期。 “简化治疗”等创新治疗方式 让感染者受益 随着“四免一关怀”政策的实施以及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广泛普及,HIV感染正在从致死性疾病逐步转变为可防可控的慢性传染病。蔡主任感慨道:“只要坚持终身服药,随着治疗水平的提高、更多更好的药物上市,HIV感染者的寿命将越来越接近正常人的预期寿命。” 既然变成了“慢病”,那就意味着需要长期服药、长期管理。对此,蔡卫平表示,如何降低长期服药所带来的副作用及药物相互作用、提高服药依从性从而保持长期疗效、改善整体生活质量,已然成为HIV感染者亟待解决的治疗需求之一。据介绍,抗病毒药物长期治疗中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血脂异常、肾功能下降、骨质疏松等。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感染者的情况,一旦出现相关诊断指标,就要积极主动进行治疗方案的转换,使用更加安全的药物。 蔡卫平表示,随着抗病毒治疗药物的发展,目前已经有了更多疗效强、耐药屏障高、安全性好的药物可供感染者选择。据悉,近年来随着“简化治疗”等创新治疗方式的不断涌现,在减少药物副作用和提高感染者治疗依从性方面有了新的进展。 “简化治疗”并不是简单地“减”掉一个药物,而是基于科学组合和临床研究实践,在保证抗病毒方案疗效的基础上,通过降低药物负担,提升治疗安全性,降低药物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实现疾病简化管理,从而提高感染者生活质量。“简化治疗”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量简化,从一天需要多次服药简化成一天一次,甚至每8周注射一次。二是方案简化,从三药甚至四药方案简化为双药方案。“以前感染者服药是几十片一起吃,吃完药肚子涨得甚至不想吃饭,而现在以创新单片双药多伟托(拉米夫定多替拉韦片)为代表的HIV简化治疗方案是把两种药合成一片,减药不减效。”蔡卫平表示。 据介绍,拉米夫定多替拉韦片初治适应症已于2021年底被纳入医保,目前,该药的获批适应症已扩大至稳定转换的感染者,用于治疗已实现病毒学稳定抑制的HIV-1成人及12岁以上青少年感染者(且无病毒学失败、无已知相关的耐药)。如果新适应症在不久的将来被纳入医保,其可及性、可支付性都将大大提升,最直接的意义就是让更多HIV感染者能够“用得上药”、“用得起药”,从前沿的治疗方案中获益。 HIV感染者心理状态、精神状态 亦深受关注 社会歧视造成的心理压力、治疗带来的经济压力、用药对生活造成的不便等等都会引发HIV感染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我和不少专家都参与到‘HIV持续关怀’倡导这一项目中。”据蔡卫平介绍,这个项目是由从事HIV诊疗防控工作的健康管理者,联合东亚、东南亚HIV防治水平较领先的国家和地区,共同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并针对4个主题提出了倡议,包括:改善HIV预防;改善检测、诊断和治疗;减少歧视问题;提高HIV感染者生活质量等。 同时,蔡卫平认为,基层医护工作者是HIV防控的主力军之一。应加强对基层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教育和宣传工作,为 HIV 感染者提供更高质量、更温暖的医疗服务。“尤其是一些感染者需要到社区管理,或者是遇到出行问题,比如疫情期间,需要依靠基层医务人员将药物送到感染者手中。”蔡卫平呼吁,“必须给基层医护工作者更多的关怀和关爱,特别是在经济、职称晋升等方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