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现病毒到发明检测
1983年,Robert·Gallo博士首次在免疫系统细胞中培养出一种逆转录病毒,这种病毒命被名为HTLV-III。一年后的1984年英国国务院部长玛格丽特·赫克勒(Margaret Heckler),宣布Robert Gallo博士和他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已经发现了艾滋病的病因,逆转录病毒HTLV-III。
目前,检测 HIV的方法有 100多种[1]。检测种类虽然繁多,但可分为两大类:抗体检测、病毒检测。病毒检测包括细胞培养 (病毒分离 )、p24 抗原检测和病毒核酸检测 。 从第 1代 HIV抗体检测试剂问世到现在[2], HIV血清学检测试剂已经发展到了第 4代。


钩状效应是指在双抗体夹心法测抗原的一步法ELISA中,测定显色随着待测标本中抗原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至一定程度后,测定吸光度即随抗原浓度的增加而开始下降直到不显色,而出现假阴性结果。强阳性标本易误测为弱阳性,甚至出现假阴性结果,致使漏检。一代二代试剂是间接法试剂,在目前已经被淘汰。 1994年,第三代试剂问世[3],相比第二代检测改为了双抗原夹心法,酶标记物也升级成特异性HIV抗体,同时包被了O型HIV抗原。三代试剂可同时测定IgG、IgM,大幅推进了HIV 血液筛查试剂的发展,将窗口期由10周缩短到3周[8]。双夹心法的应用也避免了假阴性的产生,检测者进行检测时无需稀释样本,保证了敏感性,降低了检测操作难度。 总的来说,三代试剂既保证了检测的特异性,又完善了检测的敏感性,同时实现了窗口期的“大跃进”。 1998年,在第三代检测基础上,第四代HIV血筛试剂诞生。它能同时检测HIV的p24抗原与抗体 [3]。相比前第三代试剂,四代试剂把检出时间又提前了4~5天左右,窗口期缩短了近1周。在艾滋病的早期诊断中,它明显优于三代,仅有2周左右的窗口期。[5] 但是,四代检测中,抗原和抗体同时在反应板上,存在相互干扰的可能。这影响了免疫反应的特异性,使四代检测的假阳率略高于三代检测。
在过去,大多数对HIV的检测是通过病毒以及机体对病毒的一些反应,从而间接对HIV进行检测。而随着科技革新,直接对病毒本身进行检测的方法,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1996年,HIV-RNA检测通过FDA审批。截至21世纪初,全世界已有33国开始使用核酸检测筛查血液中的HIV:德国于1997年引进核酸检测,瑞士于2002年在法律中规定,必须使用核酸检测筛查献血者HIV。[6] 从 2010 年开始,中国在部分血站试点开展核酸检测。2015年,要求全国实现血站核酸检测的全覆盖[8]。 血站核酸检测 保障血液安全 目前,在HIV感染筛查的指标中,HIV核酸检测最为敏感,优于酶联免疫检测,可有效缩短窗口期。有研究显示,核酸检测可将HIV感染窗口期缩短至2. 93 天[7]。目前得益于HIV-DNA检测技术的出现,窗口期得以进一步的缩短。 常见的RNA 20精度核酸检测,窗口期为1周左右,它距离广泛运用于HIV初筛还有一定距离。这是因为,这种检测出报告较慢,可及性较差,且价格过于昂贵。现在,核酸检测主要用于监测感染者的治疗状况,以便及时发现与处理治疗失败的情况。 核酸检测用于初筛大多是婴幼儿的HIV诊疗方面,因为婴幼儿抗体产生并不是那么稳定,对成年人来说,除可能暴露HIV后处在严重恐艾情绪中的人,一般还是推荐在2-3周后进行抗原抗体联合实验或在4到6周后进行抗体筛查。
快速HIV检测,是利用特异性高的抗体抗原反应、免疫层析分析技术,来确定血液中是否含有1型或2型HIV抗体(这些抗体通常是gp41、gp120、gp160包膜蛋白)。

[1]Weber B, Berger A, Rabenau H, etal . Evaluation of a new combined antigen and antibody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screening assay, VIDAS HIV DUO Ultra[ J] .J Clin Microbiol, 2002, 40(4):1420-1426. [2]沈霞.艾滋病的实验室诊断 [ 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3, 26(5):327-328. [3] 强来英,HIV 抗体诊断试剂的发展. 中国健康教育,2006,22( 11) : 863-865. [4] 李桓,王静,付晓,等. HIV 抗体快速检测的临床意义探讨. 儿科药学杂志,2013,19( 8) : 3-5. [5] 王梓,张立红. 第四代与第三代 HIV 诊断试剂检测结果比较.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 3) : 577. [6] Gottschalk J.,Achermann Y,Niederhauser C. First case of HIV window doNATion in Switzerland after 8 years of universal HIV NAT screening. Abstracts of Swiss transfusion 2010,Joint Congress of WAA,ESFH,BTS / SRC,SATM / Transfusion and Apheresis Science,2010,43 ( 10) : S1-S27. [7] Weusten J,Vermeulen M,van Drimmelen H,et al. Refinement of a viral transmission risk model for blood donations in seroconversion window phase screened by nucleic acid testing in different pool sizes and repeat test algorithms. Transfusion,2011,51( 1) : 203- 215. [8] Li L,Li KY,Yan K,et al. The history and challenges of blood donorscreening in China. Transfusion Medicine Reviews,2017,31 (2) : 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