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至上、终结艾滋、健康平等” 是今年第34个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延长预期寿命、拥有健康的身体、提升生存质量,是HIV感染者普遍追求的目标。目前,随着艾滋病患者预期寿命的延长,感染者群体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情况越来越多,严重影响着他们的预期寿命和生存质量。
一、HIV感染者预期寿命延长,心脑血管事件如影随形
“今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也是艾滋病报道和发现的40周年”,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临床和研究中心主任张福杰教授说,“随着联合抗病毒疗法及创新药物的不断面世,目前通过规范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已经可以使艾滋病患者几乎达到普通人的预期寿命,这是一个最重要的事情,也是一个最好的事情。”但是,HIV病毒无法根除及长期用药带来的副作用,却严重影响着感染者的生存质量。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李勇教授指出,很多感染者会因其存在的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更早地出现心脑血管事件,甚至可能导致心肌梗死、脑卒中死亡。张福杰教授认为,目前HIV阳性患者死于非机会性感染和非艾滋病肿瘤的比例明显增加,在非艾滋病的合并疾病当中,心血管疾病高居第一位。张教授介绍的数据值得我们引起重视:HIV阳性患者在最近20年,疾病负担增加了3倍,死于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增加了约2倍,心源性的猝死以及其它心脏病风险增加了4.5倍。
为什么心脑血管事件会如影随形地跟随HIV感染者?李勇教授表示,这是因为HIV感染是一种慢性感染状态,表现为机体的慢性炎症,而慢性炎症会严重损害血管内皮细胞,使得血浆内的胆固醇颗粒更容易沉积到血管壁,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此外,由于病毒感染的慢性炎症刺激,会激发机体对炎症的过度反应,使得内皮细胞受损的范围明显扩大,从而加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引起心梗、脑梗、甚至心衰死亡。
二、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诱因
李勇教授指出,血脂异常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没有胆固醇堆积就没有动脉粥样硬化。血脂测量常用四个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致使动脉粥样硬化的胆固醇成分70%来自于LDL-C,因此既使LDL-C水平增加未超出正常的范围,但只要存在HIV感染或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就会大大地增加心肌梗死、脑卒中的风险。因此,目前并不能等出现高脂血症、高LDL-C血症之后才开始治疗,而是当存在危险因素时,即使患者的LDL-C升高处在正常范围,我们也应视之为血脂异常,更积极地进行干预和管理。为什么HIV感染者更容易出现血脂异常?西南大学附属公卫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陈耀凯教授指出,一是,HIV病毒感染使患者身体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即使感染控制良好,但体内的炎症指标依然会偏高,从而造成对血管的破坏;另一个原因,与HIV抗病毒治疗药物的使用有关,有些抗病毒药物会影响血脂代谢,造成血脂升高,这是临床医生在初诊时需要考虑的用药选择因素之一,也是第一位的换药原因。
张福杰教授表示,血脂问题普遍存在于HIV感染者中,但医生和患者,对于HIV感染者血脂异常危害的重视尚不充足。陈耀凯教授也提出了建议,我们临床医生应当加强对患者血脂异常的管理,一方面通过基础教育、学术活动普及HIV患者血脂异常的危害和临床操作规范,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增强他们的治疗依从性,共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三、应对血脂异常需多管齐下,综合管理
血脂异常被称为无声的杀手,因此定期筛查十分重要。李勇教授建议已经有高血压、糖尿病或者是HIV感染的患者,应该每年检查血脂。一旦血脂超出2.6mmol/l,就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降胆固醇治疗,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另外,生活方式的改变对控制血脂尤其重要。陈耀凯教授指出,抽烟不仅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有关,也会导致其他癌症的发生。HIV感染者应戒烟、避免酗酒,保持低糖、低脂、低盐饮食,加强锻炼,积极管理血压、血糖。生活方式的改变可减少很多慢性疾病,包括癌症的发生。张福杰教授表示,很多的艾滋病药物都可以引起血脂升高,比如一线药物依非韦伦及二线药物克力芝等,都会造成血脂影响。“欧洲新的治疗指南当中提出,首先应该使用更好的抗病毒治疗药物来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即使已经出现了血脂异常,也建议HIV感染者换药时,能够预防为主”,张教授说,“有一些新的药物对于血脂的影响会比较小,比如说同样都是非核苷类的药物,我们看到的就是多拉韦林 。”据了解,多拉韦林是一款创新性的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是目前已被证实具有稳定控制血脂水平的新型HIV抗病毒治疗药物。多拉韦林单药制剂沛卓®和复方制剂德思卓®(多拉韦林/拉米夫定/替诺福韦)目前已在国内上市。陈耀凯教授也指出,如果患者在治疗前血脂无异常或不严重,而用药后三个月出现了明显的血脂升高,这时考虑主要是用药引起的,在更换新药后,血脂会有明显改善。李勇教授指出,对于生活方式改变无法控制的血脂异常,需要加用降脂药物。他汀类降脂药物具有抗炎,降低LDL-C的作用。但是,有些HIV抗病毒药物可能会加强他汀的药物毒性反应。对于需要降脂治疗的患者,一方面要及早启动降脂治疗,但还要保证降脂治疗的安全性。
陈耀凯教授则表示,目前的新药对血脂影响较小,在HIV抗病毒治疗出现血脂异常时,首先推荐更换治疗方案,如果换方案无效,再考虑加用降脂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