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是HIV/AIDS人群常见的症状,消化道是HIV感染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之一,90%以上的HIV感染者可以出现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但腹泻病因多样,积极查找病因是治疗的关键噢。
引起HIV感染者腹泻的病因有很多,未经治疗的HIV感染、HIV相关疾病、药物、肠黏膜本身病变、小肠内细菌繁殖过多、肠道运输功能缺陷、消化能力不足、肠运动紊乱以及某些内分泌疾病和肠道外肿瘤均有可能导致慢性腹泻的发生。
HIV感染者免疫功能低下,当CD4+ T淋巴细胞水平下降时,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与HIV感染者腹泻相关的常见感染有原虫、病毒、细菌感染,其中一些HIV人群比较常见的感染性原因:隐孢子虫病是一种全球性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可以寄生于人或动物的消化道上皮细胞,对免疫缺陷患者可能造成致死性腹泻,是HIV患者主要致死因素之一。主要传播途径是“粪-口”传播,常见感染于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对MSM人群,口交肛交等行为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泻物不带血,便量大且多在夜间,可伴恶心呕吐,但一般不发热。
AIDS晚期的巨细胞病毒感染(CMV)可引起消化道任何部位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结直肠轴位的弥散性感染,常表现为间歇或持续性腹泻并伴痉挛性腹痛、里急后重和体重减轻。沙门氏菌、志贺菌、空肠弯曲杆菌等容易成为HIV感染者发生腹泻的病原菌。其中空肠弯曲杆菌是近年来国内外广泛重视的人畜共患病原菌,主要引起人急性肠炎和食物中毒。主要传播途径是摄入被污染的禽制品、水源和牛奶等。是由于HIV感染导致肠粘膜下淋巴组织萎缩,小肠皱襞变平,吸收面积减少从而引起吸收不良。据相关报道,在未经治疗的HIV感染者中发病率高达70%。
一些肿瘤可以累及消化道,如卡波西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直肠泄殖腔癌、直肠及肛门的鳞状细胞癌等。根据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目前国内主要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中,含有腹泻等不良反应的药物有克力芝、齐多夫定、拉米夫定、阿巴卡韦、替诺福韦、达芦那韦/考比司它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克力芝。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肠应激综合征、吸收不良、乳糖不耐受等都可能引起腹泻。
在HIV感染的急性期(2~4周),部分患者可以出现HIV病毒血症和免疫系统的急性损伤所产生的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症状轻微,1~3周自行缓解。以发热最为常见,可伴有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等。同时,“大于一个月的腹泻(大便次数多于3次/天)”也是HIV相关诊断指征之一。但是,HIV诊断应该结合相关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慎重诊断。如果发生高危行为后出现腹泻症状,还请及早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以免耽误治疗。
✔长期、严重的腹泻应及早就医,可通过粪检或内镜的检查明确病因,再进行后续治疗。✔因为cART药物引起的腹泻,若止泻治疗不理想,可以尝试与医生沟通更换抗病毒治疗药物。✔饮食上保证食物新鲜卫生,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酒、芥末、咖啡等。✔腹泻会导致水分和电解质大量损失,一定要注意电解质的补充。